《长安的荔枝》里那些反直觉的项目管理哲学
《长安的荔枝》里那些反直觉的项目管理哲学

《长安的荔枝》里那些反直觉的项目管理哲学

今年荔枝大丰收,吃得我大快朵颐;入夏追剧更是酣畅淋漓,追的自然就是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正如马伯庸所言,这部作品的缘起,是他对“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一事功成,也是万头皆秃”的感慨——世人皆知杨贵妃的“妃子笑”和杜牧的名句,却鲜少关注为这一句话奔波劳碌的基层执行者。《长安的荔枝》正是通过九品小官李善德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桩著名历史事件,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利责任、工作方法以及人情冷暖、善恶美丑。
平日很少追剧的我,这次越看越觉得,《长安的荔枝》堪称项目管理的绝佳范本。趁今日入伏,窝在家中,把观后感结合专业所学写下来。

01
项目始于朋友的激励:别人避之不及的项目,你可以如何对待?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李善德被同僚下套、接了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死差。被迫要出发去千余里之外的岭南前,万般无奈、心灰意冷的时候,两位好友相送,其中一位就是杜甫。杜子美用一个激励自己绝处逢生的故事,激励李善德: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02
真正优秀的项目经理,不是那些常人眼里的聪明人,而是又轴、又痴、又傻
主人公李善德被同僚下套,被迫接下“荔枝使”这别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所谓“荔枝使”的这个“某某使”,负责的正是唐朝国家机器日常运转之外的“项目”,李善德是不折不扣的项目经理。
那么,真正优秀的项目经理是怎样的?前几年在职场时我曾撰文探讨怎样才算是好的项目经理?。如今,看了《长安的荔枝》,结合创业以来在更广阔天地的历练,我有了新体会:
最顶尖的项目经理,往往并非常人眼中的聪明人,而是又“轴”、又“痴”、又“傻”之辈——甚至其个人仕途也未必顺遂(有点小悲凉):
  • 轴:我一直认为领导力首重正直。李善德一身孤勇的轴,其实就是正直的表现。在复杂利益纠葛重,只有走正道,故无所畏惧。岭南地头蛇何有光、赵掌书敷衍塞责时,被逼急的李善德坚持“人和符牒都要”;在长安,即便找到转运之法仍被各部门踢皮球,他索性当街拦下右相,凭真才实学赢得信任与令牌;荔枝送达后,面对加官进爵的厚赏,他反而当面直谏右相,痛陈此役劳民伤财之弊。
  • 痴:越是复杂艰巨、前无古人的大项目,越需绞尽脑汁、创新破局。项目经理常是公司里那些走路两眼发直琢磨工作、睡前醒后都在盘算待办事项的“怪人”。李善德便殚精竭虑,做梦都在想荔枝保鲜。每每山穷水尽,他总能柳暗花明:没有双层瓮,就用竹筒替代;走远路的试验改为等价的绕城模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微改进,汇聚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力量,将荔枝保鲜期从3天奇迹般延长到11天。(题外话:马伯庸创作此书,因为灵感迸发,也只用了11天。)
  • 傻:胡商苏谅笑他把预算当决算报,精确到个位数;直谏右相后辞官离京,昔日上司刘署令骂他是“蠢狍子”。李善德不懂官场那套弯绕推诿、明哲保身。他并非真傻,更非不会算计——他可是明算科出身,只是不屑将才智耗费在蝇营狗苟之上。讽刺的是,正因远离长安这“是非之地”,他反倒避开了长安都城动荡的战乱风云。

03
很多时候,管理就是做反直觉的事
反直觉之一: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完成了荔枝转运的可行性论证,却仍被长安各部踢皮球。绝境之下,他凭真才实学与孤勇当街拦下右相,在招福寺影壁前以详实数据、路线图敲定结论:“十一日!鲜荔自岭南抵长安,香味不变!
当被问及“既然方案已有,为何不执行”,他机敏献上“愿献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的“高端谄媚”,终获右相令牌。顷刻间,权力翻转:昔日上司刘署令沦为会议记录员,昔日推诿官员、如今争相献媚。看得人酣畅淋漓!

项目管理视角解构:
  1. 项目章程(Project Charter)制胜:李善德的“转运之法”就是一份完美的项目章程——目标(鲜荔抵京)、方案(路线/驿站/保鲜方法)、资源(预算/人力/马匹)、风险,一应俱全。

  2. 发起人(Sponsor)赋权:右相令牌即最高授权,使九品官能号令群臣项目经理实为项目的“无冕之王”(King of the Project),前提是手握章程与发起人背书
只是,荒谬之处在于,李善德之前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令牌,却可畅行无阻。马伯庸借右相之口说出了职场常见的现实,“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反直觉之二:项目管理的目的,不是on time on budget完成交付
项目管理最常见的迷思,就是把“按时按预算交付”当作终极目标——这其实是将手段当成目的,本末倒置。交付≠成功。
我很认同马克·佩里的颠覆性观点:项目管理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on time on budget完成交付,而是应用最佳实践和技术,最大化满足项目本身的需要!

正是李善德的“轴”“痴”“傻”——对上一心完成圣命,对下真诚善待百姓商贾——赢得了沿途鼎力相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项目,才得以在众人支持下,通过三重能力的最佳组合应用,屡屡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
  • 科学缜密的统筹调度(懂管理)
  • 持续迭代,尝试和优化各种保鲜方法和物流技术(懂技术)
  • 用数据说话(懂业务)

马伯庸原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这正是项目经理(与创业者)最核心的心法:how to better organize our work~!
永不满足于当下,永远追求更优解。
这本质上是反人性的执着,却也是突破极限的关键。
后来项目目标已然达成,李善德却一点成功的喜悦都没有。他深知项目巨额成本不仅无法摊销,以后还会如此持续铺张奢靡,而且实际实施过程暴露的腐败和贪婪让项目大大偏离了项目的本质需要,于是顶级项目经理李善德凭着这种“还可以改进一点”的精神,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改进行动。
反直觉之三:实施项目组合管理,项目即使开始运行了,依然可以自我否定、砍掉“坏项目”!
按理说,有了project charter、有了sponsor赋权,相当于获得内部合同project agreement,可以顺利实施了。
但是李善德没有预料到,在实施过程中,鱼常侍让荔枝园被横征、沿途百姓被暴敛,使得他被误解成背信弃义的小人,失去了友情。如果说原来因为觉得劳民伤财ROI不高还只是“不得不”,那么后来他看到需要以牺牲某些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代价来成全项目,这样的项目劳民伤财、毫无价值、反而还带来更大的社会隐患,于是下定决心自己亲手将项目终结。
就在杨贵妃生日宴之前,李善德在右相面前,不卑不亢、目光炯炯地问道:“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右相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马克·佩里在《业务驱动的项目组合管理》一书中提到,有人问马克·佩里,什么是项目组合管理?他回答,你砍过项目culling project吗?项目组合管理是帮助组织在战略层面做“好项目”“坏项目”的价值判断,只有懂得舍弃低价值的坏项目,才能把人力物力用在好项目上、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回报。
而我们自己作为项目经理、PMO或顾问,有时也会遇到这种的抉择时刻。更多时候,并不是那种黑白分明、高下立见的判断,而是似是而非、存乎一心的情况比如局部最优而非整体最优、或违背公司价值观、或短期利益长期利益有冲突的时候,考验我们是否有智慧和勇气,来做审慎判断、并勇于纠正或取舍。比如今年遇到的一个咨询案例:车企DevOps突围启示录:一个咨询顾问经历的现实版《凤凰项目》 | 第一章、目标:以过级为目的的敏捷咨询该不该接?

04
项目终于朋友的理解: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
整部剧本来挺喜剧风格的,没成想追到最后一集却彻底破防了,不仅因为郑平安的死(岳云鹏此次演技让人惊艳),更因为片尾,李善德好友韩十四的来信:
汲汲于长安置业,眼看夙愿得尝,却自毁前途,
这在你昔日的同僚眼里,怕是比死还痛苦的事。
刘署令说你是蠢狍子,就这样,告别了长安的似锦繁花。

可我知道,
你不是为了仕途、
也不是为了家人,
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
如果你不这么做,
你才是真的痛苦。
是啊!多少次在李善德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而我们的人生可能比他的故事还要精彩。饮冰十年,热血难凉。
想到我自己在追求热爱的项目管理专业道路上所经历的各种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回望我所执着的、放下的,着实不能更同意这句话了,“你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

(完)

相关推荐阅读:
爱索诚意推荐:
组织变革管理充满风险和暗礁,作为PMO、OD/OE、敏捷教练等变革推动者,本书可以帮助你识别和管理好那些常见风险和挑战。